平成砲台位於曹公廟後方,門額「平成」上刻道光戊戌年(十八年,西元1838年)、鳳山知縣曹謹建、監生陳「廷」順、舖戶林萬記、鄭榮茂監造。
平成砲台長方形,高約5公尺,有斜梯可登上砲台。砲台上嵌橫額「平成」,旁立「平成砲台記」、三級古蹟碑。
砲台面向水圳,為曹謹鑿圳引水為護城河。
平成砲台有磚造階梯登上砲台。
「平成砲台記」(民國七十二年,西元1983年)。
「平成砲臺(三級古蹟)」(民國八十八年,西元1999年)。
砲台台座之銃孔。
砲台台面鋪上尺磚,古砲已不復見;現為高雄市市定古蹟。
澄瀾砲台位於鳳山城西南,現在的復興街、立志街口。也是知縣曹謹於清道光十八年(西元1838年)所建。
澄瀾砲台旁為水圳、也是護城河。
護城河旁立有解說牌。
澄瀾砲台兩側還留有護衛土牆。
護衛土牆留有銃口。
砲台上留有橫額「澄瀾」,落款已難以辨識。
砲台修復的痕跡。
砲台旁也立有市定古蹟解說牌。
砲台旁「澄瀾砲臺(三級古蹟)」(民國八十八年,西元1999年)。
澄瀾砲台為八角形,砲台也以尺磚鋪面。
鳳山知縣曹謹築砲台歷史
清乾隆五十一年(西元1786年)10月,林爽文於中部起兵,南路兩度攻入興隆庄(今左營)。清乾隆五十三年(西元1788年)福康安率兵平定南路,鑑於舊城興隆庄殘破,遂將縣城移至下埤頭街(今鳳山區),稱鳳山新城。
清嘉慶九年(西元1804年),知縣吳兆麟建四方、六城門,後又多次被民亂攻陷;清道光十八年(西元1838年),知縣曹謹開水圳灌溉也引水為護城河,在六座城門增建城樓,也在四方築砲台六座:西北平成砲台、西南澄瀾砲台、東門訓風砲台,另三座之迎恩砲台僅遺門額在曹公廟,東南及東北砲台已不存在也無門額留下。
Info:
平成砲台:曹公廟後方,高雄市鳳山區曹公路25-3號
澄瀾砲台:高雄市鳳山區復興街、立志街口
鳳山縣城殘蹟 https://nchdb.boch.gov.tw/assets/overview/monument/198802260000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