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祖在國共戰爭後因戰略需要,於民國五十五年批准了原名「馬祖小艇坑道案」的「北海計畫」,工程於民國五十八年(西元1969年)一月動工,分別在南竿、北竿及東引均開鑿供游擊戰艇使用的「北海坑道」。後因坑道難禦颱風侵襲停用,加上解除軍管、推展觀光,坑道釋出、經整修成為稀罕的戰地景觀,長640公尺,呈「井」字型的南竿北海坑道,因規模宏大、鬼斧神工,加上水道無波如鏡時的倒影,成為著名旅遊景點;近年還因「藍眼淚」景觀名聞遐邇,坑道也推出乘「搖櫓」賞「藍眼淚」的活動。
來到北海坑道入口前,旁的的坡地上以馬祖知名的「黑嘴端鳳頭燕鷗」裝飾。
順著步道下行,可看到突出於海岸岩壁及海天一色景觀。
北海坑道入口前的地標,台座上為人工開鑿坑道的雕塑。
民國一〇二年(西元2013年)颱風吹倒了地標的構工雕塑人像,一位太累跌倒了,另一位則坐在台下休息。
北海坑道地標周圍也種植了馬祖的珍稀植物「紅花石蒜」,花期在八月下旬至十月。
紅花石蒜見葉不見花、見花不見葉,也稱彼岸花。
地標前也擺設了120公厘口徑的高角砲。
北海坑到斜對角就是另一處著名戰地坑道大漢據點。
大漢據點突出海岸的岩壁,是自然形成的「印地安人頭岩」。
「印地安人頭岩」的五官立體、明顯。
北海坑到入口照壁上寫著「海中懸日月,洞裡擁乾坤」。
坑道入口斜坡往下,通至小艇碼頭。
通道兩側也特別設計了坑道開鑿的構工情境。
後續又增設了海龍蛙兵的操演情境。
參觀坑道可以沿著水道旁的走道步行,也可以搭乘「搖櫓」,或是操作獨木舟。
坑道的出入口通往外海,水道平靜無波時的倒影非常漂亮。
北海坑道由人力、炸藥開鑿,堪稱鬼斧神工。
水道平靜時,水面如鏡,映射了坑道頂端,彷彿看見清澈見底的水道底端。
要觀賞這倒映美景的時機也可遇不可求,如果旺季多有搖櫓航行,水面難有平靜。
早年多次造訪,幸運拍下清晰倒影美景。
延伸閱讀 大漢據點 https://purethink.pixnet.net/blog/post/12157352
Info:
地點:南竿遊客中心旁 / 連江縣南竿鄉仁愛村95-2號
電話:0836-25630
開放時間:需配合潮汐的漲退,才能進入參觀活動。
搖櫓及藍眼淚請電洽0836-221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