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烈嶼」古稱浯洲、浯烈或烈山,近代俗稱「小金門」。位居金門與廈門之間,離大陸所屬島嶼的最近距離僅0.5公里,所以又有前線中的前線、離島中的離島的說法。這次來到列嶼,除了主要行程的 「大膽島」登島,也特別安排到 「烈嶼鄉文化館」,透過豐富的展覽內容,能快速地認識這個除了既有戰地之外的歷史和文化。
文化館前還看到未妥善收藏的文物,有風化的風獅爺,「前园镸窟界」應是清朝時期舊地名的界碑。
「烈嶼鄉文化館」是舊鄉公所改造,民國九十五年(西元2006年)正式開幕。值得一提的是,館藏文物是在地志工、鄉民、清潔隊員等,透過田野訪查,一點一滴地記錄、收集珍貴的史料和文物,是一座在地參與而成立的文化館。
所以進到文化館,區域的規劃不像專業博物館有特別設計的空間和硬體設備,在舊有空間再利用的狀況下,盡可能地展示了列嶼古往今來、生活、農事、宗教、藝術,乃至戰地時期的各種史料和文物,分門別類、目不暇給!
一樓為常設展空間和視聽室,展覽內容為烈嶼在地的生活與文化。
早期的粿模、符紙印模。
造型奇特的神像雕刻。
早期的櫥櫃、梳妝台。
早期的民俗藝陣用獅頭,與現在表演用的廣東獅不同。
民國七十年代發行的愛國獎券。
另一區則展示戰地時期的文物。這台老式放映機應該是民國時期或軍管時期的設備。
不起眼的地方展示了鄭成功軍隊駐守烈嶼安置於青岐海岸的鐵砲。
鐵砲和砲彈於久經海水侵蝕已然鏽蝕,在民國九十四年(西元2005年)從海岸運回收藏。
軍管時期烈嶼前線的用品和史料。
軍管時期金門出入境證和過海路條。
軍管時期金門地區專用的新台幣。
雙口戰鬥村是離廈門最近的海岸,這區展示了烈嶼的戰地軍管歷史和史料。
兩岸對峙時期對中國大陸的海漂、空飄宣傳物。
二樓也有常設展,這銅鐘應是古廟的古銅鐘,造型簡單、質樸!
青岐洪氏家廟的祖龕,舊家廟毀於民國卅八年(西元1949年)戰亂,後有二次重建,舊祖龕不再使用,提供文化館典藏。
林湖村東林地區靈忠廟,原名厲王廟,主祀唐朝名將張巡;神龕左側刻「嘉慶壬申宏興廟宇」(清嘉慶十七年,西元1812年),民國六十五年重建,改名「靈忠廟」;民國九十三年(西元2004年)再次重建。神龕及神桌應為重建時捐做文物典藏,洪府元帥為另一顯聖的祀神。
青岐關帝太子廟神龕,舊廟也毀於民國卅八年(西元1949年),近期為民國九十年(西元2001年)重建,此為舊神龕。
早年小型木雕神龕,龕忠供奉觀世音菩薩。
二樓也規劃有特展和藝文展覽空間,也設置文史研究室,做為文史研究和傳承的基地。
Info:
地址:金門縣烈嶼鄉烈嶼西路1-1號
電話:(082)364-869
開放時間:08:00-17:30(除夕休館)
免費參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