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阜孔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(西元前478年),歷經二千餘年增修,規模宏大、祭祀不絕,與北京故宮、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。
闕里為孔子故里,曾在此講學。
進入孔廟前曲阜城城牆上「萬仞宮牆」為清乾隆皇帝御筆。
每天上午八點在萬仞宮牆舉行開城門儀式。
孔廟平面呈長方形,占地14萬平方公尺,南北長0.7公里。建築群沿著南北向中軸線展開,左右對稱,共有九進院落。
進入孔廟第一道石坊「金聲玉振」,建於明嘉靖十七年(西元1538年),「金聲玉振」四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書,意義為讚頌孔子的偉大貢獻。
過了泮水橋為櫺星門,古代皇帝祭天必先祭櫺星,以此象徵孔子如天星降世教化萬民。
第三座為「太和元氣」坊,建於明嘉靖廿三年(西元1544年),為明代名將山東巡撫曾銑所書。
第四座為「至聖廟」坊,建於明弘治十三年(西元1500年),原刻「宣聖廟」;清雍正七年(西元1729年)更名至聖廟。
第一道門樓「聖時門」,建於明永樂十三年(西元1415年),為孔廟大門,清雍正八年(西元1730年)定名為聖時門。
過聖時門後為「璧水橋」,建於明弘治十三年(西元1500年),水色如璧。
第二道門樓為「弘道門」,建於明洪武十年(西元1377年),清世宗七年(西元1729年)御書「弘道門」。
第三道門樓為「大中門」,始建於宋代,為當時孔廟大門;明弘治十三年(西元1500年)重修,清乾隆皇帝御書門匾。
第四道門樓為「同文門」,始建於宋代,清康熙改名「參同門」,清雍正七年(西元1729年)定名「同文門」。
同文門前左右有成化碑、弘治碑;左右有洪武碑亭、永樂碑亭。「成化碑」為明成化四年(西元1468年)所立,為明憲宗御製碑文。
「洪武碑亭」始建於明洪武四年(西元1371年),明弘治十六年(西元1503年)重立,現存碑亭為民國時期重建。
同文門後為第一棟建築「奎文閣」,始建於宋天禧二年(西元1018年),原名藏書樓,金章宗明昌二年(西元1191年)重修、更名「奎文閣」,清乾隆皇帝題匾。
「奎文閣」後方有柏樹,因乾隆下江南時曾靠在樹旁休息,傳說柏樹沾了龍氣,所以樹幹上有龍形突起,稱為「龍柏」,遊客也喜歡摸摸樹幹,接引真龍之氣。
「奎文閣」後方為十三碑亭,保存了唐、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及民國時期所碑刻57面,碑亭的簷角互相相頂或交錯,稱作「勾心鬥角」。
十三碑亭後為「大成門」,宋初稱「儀門」,宋崇寧三年(西元1104年)重修,清雍正二年(西元1724年)重建。
「大成門」及門聯為清雍正皇帝親題。
大成門內有「先師手植檜」,相傳為孔子親植。旁邊的石碑為明萬曆廿八年(西元1600年)楊光訓手書。
後為「杏壇」,相傳為孔子授課之處。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改舊基為三層磚台,金明昌年間在壇上建亭,明隆慶三年(西元1569年)改建十字結脊、重簷。「杏壇」二字為清乾隆皇帝御書,杏壇前的石刻香爐為金代遺物。
過了「杏壇」為主建築「大成殿」,是祭孔大典的主要場所,「大成殿」三字為清雍正皇帝手書,殿前有雕龍御路。始建於宋天禧二年(西元1018年),歷經多朝修建,現存建築為清世宗八年(西元1730年)重建。
大成殿前設有大型香爐供遊客上香。
大成殿門額「生民未有」亦為雍正皇帝親題。
大成殿內上懸「萬世師表」為清康熙皇帝題、「斯文在茲」為清光緒皇帝所題,正中神龕供奉孔子聖像,左側供奉復聖顏回、述聖孔伋,右側供奉宗聖曾參、亞聖孟子;再左右兩側供奉十二哲人。
大成殿右側有啟聖王殿、啟聖王寢殿,後有寢殿、聖跡殿,左側為崇聖祠、家廟。崇聖祠建於明弘治十七年(西元1504年),原為家廟;清雍正元年(西元1723年)追封孔子上五代祖為王爵,更名「崇聖祠」,祀孔子五代祖。
東院往前走,有孔子家譜碑,元天曆二年(西元1329年)立。
孔子世家譜系圖。
孔宅故井、魯壁。古井相傳為孔子所用,被稱作「聖水」。明正德年間修攔立碑,清乾隆皇帝曾飲此水拜師,親題「故井贊」碑。
魯壁是紀念孔子第九代孫孔鮒藏書所建,當時秦朝焚書坑儒,孔鮒將經典書籍藏於壁內,隱居嵩山。金朝時為紀念孔鮒藏書,建「金絲堂」,明弘治十三年(西元1500年)遷「金絲堂」、原址擴建詩禮堂,立魯壁紀念。
詩禮堂為紀念孔子教詩經、習禮儀而建,明弘治十七年(西元1504年)重建,作為祭孔前演練祀儀之處。
詩禮堂內「則古稱先」匾及對聯為清乾隆親題。
詩禮堂贊碑。
詩禮堂院內有千年銀杏、千年唐槐,迄今仍生機盎然,令人稱奇。
孔子「故宅門贊」碑。
因參訪時間有限,僅能事後查閱資料補足對孔廟的介紹。
info:
電話:0537-4712269、0537-4487465
門票:人民幣80元
開放時間:8:00-17:30